Educational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ocial Affiliations
|
Profile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第二届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秘书。曾师从国内手术机器人先驱王田苗教授及机器人技能学习领域的顶级专家孙富春教授,从事手术机器人研究十余年,并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JKW创新特区、江苏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手术机器人项目研发,入选中国博士后基金“站前”特别资助,近5年主持科研经费超500万,相关成果入选“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就展,主导研发的骨科机器人产品获得三类医疗器械证2项,累计服务患者超千人,培育3家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成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授权专利三十余项,并在以下两个方面有重要技术突破: 在柔性机器人的刚度调控方面,针对腔镜/自然腔道手术中力学传导失准有深厚的研究,创新构建分层刚度调控理论体系,并基于力矩平衡构建柔性机器人的刚度数学模型,揭示柔性机器人位移刚度变化的内在规律。提出仿生膝关节多模态刚度协同架构,实现扭转刚度提升150%、轴向负载能力提高70%。 在“解剖约束-数据驱动”融合的配准框架方面,针对骨科手术中多模态配准效率低、规划可解释性差等挑战,提出“解剖约束-数据驱动”融合的配准框架,构建包含8类骨性标志及解剖轴线特征的数字化知识图谱,建立解剖先验与影像特征的动态耦合模型,实现0.8mm/30s的导航精度,手术时间缩短1/3,自主生成截骨角度(误差0.8°±0.3°)最优解集。 近五年来,致力于从以下三个关键技术出发,解决困扰手术机器人应用的核心问题,提升其应用性:一是临床信息的数智化表征,如三维解剖信息的识别、融合临床经验的手术知识数字表征与应用;二是术中柔性机器人的变刚度技术,如拮抗作用的变刚度协同调控技术,变刚度调控策略;三是因果推理的临床过程建模,如因果表征的疾病诊断、因果验证的手术方案规划。 Personal Information
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