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
性别:男
毕业院校:北京科技大学
学科:冶金物理化学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所在单位:碳中和研究院
邮箱:
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新计划获得者,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隶属于周国治院士和侯新梅教授(杰青)课题组。主持/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等项目10余项,以一作/通讯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在eScience、Adv. Funct. Mater.(3篇)、Nano Energy(3篇)、Adv. Sci.(2篇)、Nano-Micro Lett.等IF>10的期刊论文20余篇;谷歌学术他引4000余次,h指数为38,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7篇被选为封面论文,2022、2023、2024年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Stanford/Elsevier Top 2% Scientists List)。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5项(授权1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5项;参与制定了行业标准1项;在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十余次,担任eScience、Nano-Micro Lett.、Research、Exploration、Rare Metals、Int. J. Min. Met. Mater.、《工程科学学报》、《光子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8年)、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2019年),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创业一等奖(排名第2,2020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十大创新成果”奖(唯一,2020年),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排名第2,2022年)。指导学生获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决赛特等奖1次、二等奖1次,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特等奖3次、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次,工信部首届新材料创新大赛优秀奖3次。
研究领域:
冶金电化学:水解产氢和CO2还原催化剂开发与系统优化;
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功能化应用;
招收学生专业方向:冶金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育工作经历:
2024.7-至今 北京科技大学 碳中和研究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21.7-2024.6 北京科技大学 碳中和研究院 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8.7-2021.6 北京科技大学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18.4-2021.6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师资博士后
2012.9-2018.1 北京科技大学 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硕博连读
荣誉和奖励:
2025年JMST优秀论文奖(EXCELLENT ARTICLE AWARD)
2025年《光子学报》优秀青年编委奖
2024年Nano-Micro Letters期刊ESI高被引论文奖
2024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Stanford/Elsevier Top 2% Scientists List)
2024年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2023年获第十七届冶金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2023年获期刊《工程科学学报》优秀青年编委奖
202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Stanford/Elsevier Top 2% Scientists List)
2022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Stanford/Elsevier Top 2% Scientists List)
2022年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0年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十大创新成果”奖
2020年获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奖创新一等奖
2019年获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
2018年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指导学生获得竞赛奖项:
2025年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特等奖-稀土赋能高效绿氢催化剂
2025年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特等奖-自驱动可穿戴式人员监测压电传感预警设备
2025年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一等奖-高效析氧催化剂助力绿氢规模化应用
2025年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二等奖-电催化CO2还原生产高附加值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