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ulty

Personal Information

MORE+

Discipline:Non Ferrous Metallurgy

School/Department: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E-Mail:

Huangkun

+

Professional Title:Professor

Supervisor of Doctorate Candidates

Profile

Current position: Home / Personal Profile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课题、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国家发改委重点工业试验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课题、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专项、云南省/广东省/青海省科技计划、行业重点企业横向委托开发课题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在ACS Sustain Chem Eng、Hydrometallurgy、AIChE J、Chem Eng Sci、Ind Eng Chem Res、Water Res、Sep Purif Technol、Langmuir、JPCB等国际著名冶金、化工分离TOP期刊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一百八十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5件,国际发明专利2件(美国和南非专利各1件)。主编出版《Hydrometallurgy》专辑1部。参与《化学工程手册》(第三版)撰稿,撰写专章2章。参与《稀土资源绿色高效高值化利用》编撰,撰写专章1章。受邀在国际和国内专业学术会议做大会邀请报告17次,并担任第六届国际湿法冶金会议大会秘书长、第七届国际分离科学与技术会议分会主席。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7项,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工业示范生产线4套。1999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2003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08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奖。2017年获中国稀土科学技术二等奖。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6名。   

针对稀土、铂族金属、固废二次资源等行业量大面广的多金属贫、杂、难分离体系,从研究萃取冶金分离过程的气液、液液、液固多相复杂体系表界面化学现象出发,深入认识萃取反应界面传质过程的分子尺度微观动力学机制,发展基于界面效应强化萃取分离的共性新方法,以期实现多金属贫、杂、难分离体系的萃取分离过程强化。研究工作将萃取冶金分离化学的基础研究从传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推进到了深入探究萃取反应界面传质过程分子、离子微观动态行为层次。提出“调控萃取剂分子的界面吸附构象及其与目标离子相互作用、调控萃取体系界面结构特性及分子-离子自组装聚集行为,从界面分子尺度强化多金属贫、杂、难分离体系萃取分离”的创新思想。发明大相比鼓泡油膜萃取新方法,突破了传统萃取技术无法用于极低浓度稀溶液的瓶颈;发明液-液-液三相萃取新方法,为解决多金属共存复杂体系传统两液相萃取逐个分离流程冗长、第三相干扰提供了新思路;发明动力学推拉萃取新方法,实现了物化性质极其相似的同系难分离元素动力学分离强化。“低浓度稀土溶液大相比鼓泡油膜萃取”、“稀土废弃矿山“浸萃一体化”新工艺”、“高镁锂比盐湖卤水大相比离心萃取提取高纯4N级氯化锂/碳酸锂/氢氧化锂”、“核纯级硼酸制备高丰度10B同位素”等科研成果已分别在江西赣州、青海西台、上海浦东等地实现工业应用,建立示范生产线。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课题、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国家发改委重点工业试验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课题、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专项、青海省/云南省/广东省科技计划、企业委托横向等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在ACS Sustain Chem Eng、Hydrometallurgy、AIChE J、Chem Eng Sci、Ind Eng Chem Res、Water Res、JPCB、Sep Purif Technol等国际著名化工冶金和分离科学主流